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按「投」的字音講起 (之一)

    網友philip2013515日下午2:07留言,講我計寫做「頭路、頭家」,阿有先進講用「投路、投家、車投 (車站)」才是正字。

2013724我揢回覆:「『投』照字書若去推,是會使唸『thau5』…… 事實上古冊嘛有『走頭無路』這句語詞」,意思著是講無論「走投無路」抑「走頭無路」,古冊頂懸攏有;咱講「走thau5無路」無的確是寫做「走投無路」;若「走投無路」,阮漢文先兮怹是唸做「tso24 tio24 bu11 loo33」。我佫揢講「用例乾若一個『走投無路』講會使唸『走thau5無路』,這可能有較免強,因為事實上古冊嘛有『走頭無路』這句語詞。

201385網友dongxie留言,認為這我這句話可能有問題,伊講:「投之念thâu可能不止『走投無路』一個孤證,昨天去聽心心南管樂坊陳三五娘,『投』即唱為thâu」。dongxie並無誤解我的意思,進前我著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孤證,事實上徦目前為止,這個看法攏無改變。理由是:

1. 初四彼工,一位對南管字音真在意的老先生亦有去觀賞心心南管樂坊的陳三五娘,伊無印象講演唱者揢「投」唸做「thau5」。(參閱:「顛覆南管?」)

2. 設使老先生聽了無清楚,阿心心樂坊的唱者確實有人揢「投」唸做「thau5」,嘛無代表唸了正確。

照黃晉波《當代泉州音字彙》,「投」是唸「tio5」,黃教授講南音 () 唸「tiro5」,這音參《彙音妙悟》的記載相同,洪惟仁教授的擬音是「*teru5(案,我箸漢字頭前拍一個「*」,表示彼字愛唸「輕聲」;「*」若拍箸音標的頭前,是代表「擬音」的記認,音標輕聲的調號我用「9) 元音略仔有爭差,若照阮傳統的讀音是「tio5」。今仔南管的唸法,在我的理解應該是「tiro5」,有興趣的會使上網路聽bai7,「今卜值處通去投」(南管「秀才先行」)tsia5的「投」是唸「tiro5」。準我聽了有𧸖 (taN5 / taN7),嘛是箸韻的部分,若是聲母,凊采 (tshin3 tshai2) 人都聽會別 (pat4),無送氣。

    「投」的文、白攏唸無送氣,咱土話「投手」講「tau11 / tau33 tshiu42」、「吊投」講「tiau42 tau24」。「吊投 (tau5)」著是「吊脰 (tau7)」的意思,tsia5的「投」是「投繯」、懸樑自盡;「投繯」嘛有寫「投環」,照古早字書的音切,「繯、環」無共音,「繯」有上、去二讀,不過今仔其他的漢語方言嘛有唸做陽平,比論台灣國語、粵語。除了「吊投、吊脰」,嘛有人講「吊死、吊 *死、吊肉粽、吊頷、吊頷䫀」。頷,《說文):「面黃也。从頁含聲」,段玉裁注:「面黃也。離騷。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王注。顑頷,不飽皃。本部顑字下云。飯不飽面黃起行也。義得相足。今則頷訓爲頤。古今字之不同也。从頁。含聲。」有人揢「頷」唸陽平,不只一個所在「頷䫀仔、頷䫀筋」講「am33 kin44 a42am33 kin44 kin44」,誠久進前箸宜蘭、大溪、枋橋攏pat4 *過;最近佫有一擺,我緊問伊是佗位的人,阿婆講伊姓簡,是中和目鏡穴的在地人,八九十歲。個人認為這毋是唸了走音,「䫀」《廣韻》「頰後」,亦做「𩓓」;《說文》「頰後也。从頁𥃩聲」,段玉裁注:「頰後謂近耳及耳下也。」這字《廣韻》、《集韻》攏讀「古恨」切,中古漢語「痕很恨」韻開口一等字偏漳腔會使唸「-in」,像「根、恩、恨」等,阿婆仔怹是偏漳腔。

    《台日大辭典》的「投」有一個特殊的唸法,讀送氣「thio5」,減采是訓讀音。但是「頭」毋管文、白讀「thio8 / thoo5thau5」,咱一律唸送氣,看 *起來咱「投、頭」兩字是無共音兮,毋佫這兩字箸《廣韻》攏是「度侯」切,所以張光宇先生講:

古全濁 閩南話古全濁聲母不分平仄都有送氣與不送氣的現象。同一音韻地位的字分別讀送氣和不送氣。例如侯韻「頭」唸thau「投」唸tau。唐韻「糖」唸thŋ而「堂」唸。豪韻「桃」字在「桃子」唸送氣tho,在「楊桃」唸不送氣to。由於看不出分化的條件,漢語音韻學界對此束手無策,提不出合理的解釋。聯繫華北地理演變類型,乍見曙光。原來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與陝西關中平原古全濁今讀都爲送氣清音。(案,我有saca這段的全文箸「台語古全濁讀『送氣』佮『無送氣』的來源」,請參閱)

張教授主張閩南語「頭」讀送氣,是承續華北的讀音,當然,阿「投」會唸無送氣,著是按中原東部 (山東) 來兮。
(未完)

沒有留言: